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您的生活服务帮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板打蜡

做强国内大循环·产业案例丨从跟跑到领跑,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引擎

发布日期:2025-05-29 02:51:19 浏览:37375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吕红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关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指出,结合现阶段我国发展实际,做强国内大循环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一批新产业新赛道。

新能源汽车通过激活产业链、技术革新、消费扩张和绿色转型,已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发展不仅推动经济内需增长,还助力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01

做强国内大循环,手里得有“金刚钻”

十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雨兼程,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功之路——从2014年的年产7.8万辆,到2018年超过120万辆,再到2024年超过1000万辆,短短十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入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首个年度产销1000万辆达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广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是发挥我国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点领域。新能源汽车既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点和优势领域,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重塑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更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引擎。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对做强国内大循环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目前来看,传统燃油车的使用成本高,单公里的使用成本可能要达到0.6元以上水平,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汽车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成本较高使得我国汽车消费相对于日本、欧美还是较低。下一步要通过降低出行成本,使我国汽车普及逐步跟上国际水平,进而更好地促进消费,进一步做强国内大循环。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带动了国内充电站、充电桩、储能、变电站、高低压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新能源汽车使得我国汽车产业有机会重新定义产业链。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大循环。

应该看到,做强国内大循环,手里得有“金刚钻”。众所周知,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当前,在建立全链条国产化体系、减少对海外资源依赖方面,新能源汽车电池功不可没。

在张广厚看来,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领域发展迅速,已成为行业引领者,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以及新型电池材料等领域技术和产品加速突破,正逐步替代多种行业动力应用模式。

据记者了解,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全球领先,是电动汽车行业的颠覆性革新,特斯拉都得“抄作业”。比亚迪的逆袭始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它不仅解决了续航和充电慢的问题,还提升了安全性,降低了成本,让电动汽车真正成为一种更长远的选择。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如同大浪淘沙一般,不断推动产业加速迭代升级。如果没有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金刚钻”,产业搞得再大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更谈不上助力国内大循环。

02

新能源汽车催生了新产业新赛道

应该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带动了上下游一系列产业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赛道。例如,新能源汽车推动了汽车的电子化和智能化,智能驾驶、信息通讯、人车互联等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带动了相关高科技产业落地、促进了智慧交通发展。

在崔东树看来,相对于氢能源汽车,电动化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赛道。中国的电动化发展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我们还能够通过进一步降低电动汽车成本,实现电动汽车更大地普及,带动更多的创新,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更好地发展。”崔东树说。

记者梳理发现,“智能网联汽车”已连续两年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但表述有所不同——2024年的表述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2025年的表述则是“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在张广厚看来,在自动驾驶领域,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加速,L4级加快突破,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车路云”系统、智能座舱、无人出租车等领域,正成为技术前沿和市场热点。

“智能化是电动化之后的下一个战场,智能化是赋能新能源汽车,从而使电动化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崔东树表示。

5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4月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9%和43.1%。

在张广厚看来,一方面,在基础设施与服务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充电桩和换电站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围绕充电设施的储能系统、车网互动技术等综合性、融合性能源服务加快拓展。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低空起降点、充换电站一体化综合性场站设施也将成为发展热点。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催生大量数据需求,数据可帮助车企改进产品和服务,还能通过数据交易形成广阔市场。同时,AI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如车辆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车联网智能化跃迁等。

所有这些,都深刻促进了国内大循环的形成与发展。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提升,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国内供应链本土化优势,提升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水平。同时,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加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加速技术融合创新进程,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和广阔空间。”张广厚进一步表示。

人机对话·新能源汽车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吕红星根据人机对话模式整理

问:新能源汽车在做强国内大循环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一是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增强内需驱动力。

1.产业链纵深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上游矿产(锂、钴、镍)、中游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下游整车制造及后市场服务(充电桩、维修、回收)。

2.国产替代加速:通过政策扶持(如“双积分”政策)和技术攻关,国内企业在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等领域逐步实现自主可控,减少对外依赖。

二是刺激消费升级,扩大内需市场。

1.政策驱动消费:购置税减免、牌照优惠、下乡补贴等政策刺激需求。

2.新消费场景:充电桩建设、换电模式、智能网联功能(如自动驾驶、车机互联)催生新业态,带动周边消费。

3.下沉市场潜力: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成为新增长点,五菱宏光MiniEV等低价车型普及,推动城乡消费升级。

三是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1.技术突破:中国在磷酸铁锂电池(LFP)、固态电池、CTC(电池底盘一体化)等领域领先。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等技术提升续航和安全性能。

2.智能化融合:新能源汽车与5G、AI、大数据结合,推动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新赛道发展。

四是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

1.直接就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超500万,涵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

2.间接就业:充电设施建设、电池回收、数据服务等衍生行业创造数百万岗位,助力稳就业和收入增长。

3.技能升级:智能化、电动化推动人才结构转型,催生高技能岗位需求(如电池工程师、AI算法工程师)。